界面新聞記者 | 呂文琦
“我告訴你,10個香港的高才,有9個在賣保險。連清華北大的學霸們開始做保險經紀人,為什么?太有利可圖了!”日前,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前講座教授郎咸平在社交媒體上公然“炮轟”香港保險是“精心設計的騙局”,并直指香港保險“七大坑”,引發爭議。
郎咸平在視頻中表示,“有人年薪達到200萬。這個錢從哪里來?從投保人?!崩上唐皆谝曨l中表示,保險銷售第一年的傭金就是第一年所有的保費,“所以這么有利可圖,不收割你他哪來這么多錢?”
無可否認的是,自2023年香港政府引入高才計劃并放開優才計劃限額后,大量內地高學歷人群涌入香港,加入香港保險業。
香港保險新鮮血液
香港高才即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具備豐富工作經驗及高學歷的高端人才到港探索機遇。
香港入境處將申請者分為三類:
A類申請是針對在緊接申請前一年,全年收入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幣)的人士;
B類申請是針對獲得全球百強大學學士學位,并在緊接申請前五年內累積至少三年工作經驗的人士;
C類申請是針對在申請前五年內,獲全球百強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但工作經驗少于三年的人士。
香港高才計劃自推出以來吸引了大量內地人才。據香港勞工及福利局數據,截至2025年 1月22日,高才通計劃共收到約11.6萬宗申請,其中近9.2萬宗獲批。
從行業來看,香港高才主要投身金融服務、創新及信息科技和商貿等行業。收入方面,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發布的調查顯示,通過 “高才通” 抵港人才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約為5萬港元。約25%人才每月就業收入達10萬港元或以上,有約10%更達20萬港元或以上,明顯高于本地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2萬港元。
根據相關要求,香港高才通的簽證有效期為2年,續簽模式一般為2+3+3。續簽時,申請人薪酬福利條件須達到市場水平,平均月收入達到2萬多港幣以上較合理。優才計劃首次獲批3年簽證,后續兩次續簽分別為3年和2年,續簽時需要滿足香港通常性居住要求。
多位以高才和優才身份加入香港保險的代理人告訴界面新聞,入行的契機是為了續簽證。
某科技公司營銷經理大婷向界面新聞表示,因為自己已經有了家庭,短期內也沒有拖家帶口搬到香港住的打算,因此訴求便是可以有一份相對靈活又可以達到續簽要求的工作。香港的金融業優勢明顯,而保險又是其中是最能滿足她要求的選擇。
進入香港保險業后,是否真的能一年收入200萬?
在香港保險業從業十年的團隊長李希向界面新聞表示,優才和高才群體在保險業績上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有一些可以快速上手,幾個月實現MDRT(首年保費約150萬港幣)、COT(首年保費約450萬港幣),但也有一些一直開不了單,漸漸被行業淘汰。
據李希觀察,高才群體中拿A類、B類和C類簽證的人在保險業的表現也有不同。“A類簽證的人是最容易出單的,因為他們一般是行業高管,周圍的人脈正是保險的目標客群。我的團隊有A類高才兩個月就達到COT的例子。”
“B類的表現變動比較多,有些人能看到保險工作的未來和性價比,同時想要續簽的渴望非常強烈,這種人是比較容易在保險業做好。但也有一些人不想放棄國內的工作,保險事業可有可無,但以現在香港保險業的內卷程度,兼職狀態是比較難做出成績的。C類都是剛畢業的學生,普遍起步比較困難?!崩钕8嬖V界面新聞。
總體而言,李希認為,高才和優才群體是香港保險業一股優質的新鮮力量,“他們的自律程度、社交能力和認知水平都比較好,比之iang群體(港校畢業的內地學生)在行業里更如魚得水?!?/p>
首年保費即傭金?
對于郎咸平所說的首年保費即傭金,“第一年的保費支票開給他的時候,這個錢是不用進公司的賬的,他直接拿走拿回家了”,被不少從業者否認。
在內地和香港均有過保險銷售經驗的陳慧告訴界面新聞,香港保險經紀渠道和代理人渠道的傭金有所差異,經紀渠道會高一些。而代理人渠道,保險傭金也因產品繳費年限和結構不同,區別很大。如躉交產品的傭金為保費的3%-5%,長年期的產品傭金會高于躉交?!暗J為銷售拿走了客戶的保費肯定是誤讀,任何企業都需要支付銷售渠道建設、內勤、后期服務的成本?!?/p>
陳慧告訴界面新聞,在內地“報行合一”之前,兩地的傭金水平是差不多的,不過“報行合一”之后,香港的傭金相較于內地高不少。“再加上內地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一直下調,香港產品卻能達到6%以上,這也是為什么近兩年內地不少代理人轉去做香港保險。”
至于郎咸平所說香港保險前幾年一分錢都拿不到的情況,北京聯合大學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告訴界面新聞,不論是香港保險,還是內地保險,都有前期現金價值高的,也都有現金價值低的。
楊澤云認為,隨著保險的發展,養老保險、年金保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等具有較強的儲蓄屬性,甚至因此具有較強的投資屬性,但是這是以犧牲流動性為代價的。既要安全性,又要收益性,還要流動性,這是悖論,是不現實的。
另外,香港保監局也于今年啟動對中介人酬勞結構的改革。
保監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 呂愈國表示,目前中介人的傭金是前置式,即中介人在客戶投保首年已收取大量傭金,這對客戶并非公平,保監局認為應設下首年傭金上限,上限安排目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已落實。
(應采訪對象要求,大婷、李希和陳慧為化名)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