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廣州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Robotaxi量產迎來新進展。7月14日,小馬智行宣布,第七代Robotaxi已有多款車型進入量產階段,并開始公開道路測試。
2025年被小馬智行定義為Robotaxi量產元年。7月15日,小馬智行廣深研發中心副總經理黃凱霖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目前正在部署千輛以上規模的量產,計劃在年底前將車隊規模將擴至1000輛,“我們希望借此實現單車盈虧平衡,而單車盈虧平衡是企業實現盈利的重要一環。”
據公司此前披露,截至4月上旬有約270輛Robotaxi在國內運營。這意味著,今年內還有數百輛Robotaxi量產目標。黃凱霖告訴界面新聞,第七代Robotaxi將會成為接下來量產的重點,聯合廣東本地主機廠進行車型平臺的銜接和聯合開發。
小馬智行在今年4月首發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車規級是其最大亮點,從機器人大腦、預控制器、導航定位、傳感器等零部件和子系統,都按照車規級標準打造,能夠適應高低溫、震動等環境,為全球首個采用100%車規級零部件的自動駕駛系統。
而從盈利角度來看,更顯著的作用體現在降本上。黃凱霖提及,相比上一代,第七代系統的成本下降了70%。“一是因為量級擴大,這跟汽車工業規律相關,量級上去后成本會下降。另外,也跟集成工藝系統研發提升、供應鏈成本下降相關。全鏈條以廣東本土制造為主,例如車輛平臺是廣汽埃安和豐田,傳感器的重要合作伙伴是速騰聚創。”
小馬智行在關鍵零部件的合作版圖覆蓋速騰聚創、地平線、英偉達、禾賽、四維圖新等公司。以速騰聚創為例,公司方面向界面新聞表示,小馬智行第七代車型搭載了速騰聚創四顆固態激光雷達E1等在內共六類量產傳感器,E1為公司E平臺的首款產品,具備120°×90°超廣視場角,可極大提升智能駕駛近場盲區的感知能力。
過去幾年,這家頭部廠商通過芯片化方式將激光雷達價格下探至千元。關鍵零部件的成本下降隨之傳導到系統上,小馬智行第七代系統的激光雷達成本相較上一代下降了68%,車載計算單元則下降了80%。
目前,小馬智行第七代系統已搭載在廣汽埃安霸王龍、北汽極狐阿爾法T5、豐田鉑智4x三款車型上。黃凱霖提及,盡管依托不同主機廠的車輛平臺,但自動駕駛的套件可實現通用適配,未來甚至可能在新型重卡進行適配。跨平臺適應性也是成本快速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正跟主機廠開展總裝技術。
“全球范圍來看,Robotaxi的量產規模比不上L2級,這是由于此前部分核心零部件還沒有量產上車,或者零部件算力有限、達不到L4車規級。現在正通過技術自研、與車廠深度合作來解決這些問題。”黃凱霖說。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Robotaxi來到規模化轉折點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核心硬件成本快速下降,包括激光雷達、計算芯片、傳感器等在內的核心硬件正經歷著成本與性能的雙重突破,例如蘿卜快跑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和采用最新技術,其Robotaxi車輛成本已經降到接近普通網約車水平。不過,硬件設施、軟件開發和算法優化也給企業帶來了高昂的成本,這些成本使得Robotaxi運營成本相對較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廠商正通過車隊擴張實現規模效應。此前,廣汽埃安霸王龍已經獲得道路測試牌照,在廣州和深圳開啟公開道路測試。即將舉辦的第十五屆全運會將是小馬智行第七代Robotaxi首個推廣場景。黃凱霖提及,屆時計劃投入上百輛Robotaxi,在賽事場館、酒店之間提供接駁服務,站點包括廣州的奧體中心、深圳的歡樂海岸等。
第十五屆全運會將于11月9日至21日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聯合舉辦。這是首屆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全運會。對于舉辦地而言,不僅是帶動消費、拉動相關產業的重要機會,也是展示城市科技水平和形象的窗口。
而對于自動駕駛公司來講,這是提升公眾認知的時機。當政策訴求得到滿足后,如何盡快實現單車運營毛利轉正、更大規模投放車輛,成為當務之急。
快速增長的Robotaxi業務有望破解自動駕駛盈利難題。小馬智行一季度財報顯示,期內Robotaxi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00%至1230萬元,在總營收中占比增加約7.8個百分點至12.4%。該業務包括乘客車費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兩部分,其中乘客車費在一季度實現了800%的同比增幅。另一家廣州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也在一季度報中首次單獨披露Robotaxi收入占比,相關收入達到1610萬元,在總營收中占比提升10.4個百分點至22.3%。
據江海證券預測,2026年,中國Robotaxi市場規模將達5000億元,滲透率突破30%。隨著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企業將車隊規模擴至千輛級別,中國Robotaxi正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盈利”的臨界點。
“要實現單車平衡,一方面是降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運營效率和覆蓋受眾,增加收入。”黃凱霖提及,行業內將“千”和“萬”視為兩個重要的量產節點:“達到1000輛,意味著實現規模化效應,能跑通商業模式;至于10000輛以上,這是國內一些主機廠單條產線一年的產能,代表包含虛擬司機在內的系統走入主流體系,甚至可以做一體化集成。”
和出行平臺合作成為擴大車隊規模與合作生態的重要途徑。今年以來,小馬智行宣布了跟深圳西湖集團、廣州公交集團、Uber、康福德高等平臺的合作落地。文遠知行也在年內宣布了跟騰訊、Uber的合作。5月,文遠知行宣布在廣州開通八條自動駕駛出行(Robotaxi)服務示范運營專線,稱這是國內首個覆蓋一線城市核心城區的24小時Robotaxi服務網絡。中東亦是行業爭奪的市場,文遠知行計劃從二季度起在阿布扎比公開道路開展沒有安全員的純無人試運營,小馬智行則將在下半年接入Uber平臺,在中東市場率先啟動運營。
“推動政策開放、覆蓋更多的中心城區,展開全天候全時段的測試運營,都是接下來需要突破的關卡。”黃凱霖指出。
而互認機制的突破也為擴大運營范圍提供了可能性。去年12月,大灣區四地放開智能網聯汽車資格互認,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深圳前海、深圳寶安共同簽署了《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試點互認合作框架協議》。小馬智行、如祺出行、酷哇科技、蘿卜快跑成為首批試點互認企業。
該協議打破了自動駕駛車輛無法跨地區運營、資格無法互認的問題。“現在已經可以在廣州南沙坐Robotaxi到深圳的機場。”黃凱霖提及,互認之前,車輛的牌照和行駛范圍以城市為主體發放,只能標定城市內的行駛路線。而協議開放后,行駛范圍相當于被打通了。不過,互認下也需要遵循跨城的相關規定,例如廣州的網約車到深圳只能接往返訂單。
廣州、深圳已經實現自動駕駛運營范圍的連通,但同為互認地的橫琴暫未加入。黃凱霖指出,多地互認還要考慮互認地之間是否有道路直接連通。像前海和南沙就通過高速路實現物理連通,但橫琴和其他互認區目前還沒有,“所以我們希望‘黃金內灣’的城市和區域可以加快互認步伐,從現在的‘連線’發展為‘連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