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華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7月5日,醫藥外包服務商陽光諾和公告稱,公司與湖南恒生制藥陷入了一場民事訴訟;陽光諾和是被告方,案件涉案金額2000萬元。
二級市場上,陽光諾和報收48.4元/股,跌2.36%,最新市值54.21億元。
據陽光諾和7月5日公告,2018年3月28日,湖南恒生制藥與陽光諾和簽署《技術開發合同》,陽光諾和被委托研發替格瑞洛原料藥及片劑。替格瑞洛是一種抗血小板藥物,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
陽光諾和的公告顯示,據合同約定,若湖南恒生制藥在取得生產批件后10個工作日內,沒有按照合同約定支付研發費用總額的50%,則應當無條件將生產批件所有權以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形式轉讓給陽光諾和;該產品的生產權保留在湖南恒生制藥,生產加工費不得低于0.1元/片,銷售權由湖南恒生制藥持有并保留其50%銷售過程中的權益。
也就是,如果湖南恒生制藥沒能如期支付約定款項,則產品生產批件會轉讓給陽光諾和,但湖南恒生仍希望掙得藥品加工費,且要保留產品銷售一半的權益。
目前來看,這起案件也就是在湖南恒生制藥沒能如期付款后產生了糾紛。
據陽光諾和7月5日公告,湖南恒生制藥認為,該項目批準文號已于2023年6月7日獲得,陽光諾和在湖南恒生制藥未支付50%研發費用的情況下,一直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將批準文號轉移,也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安排湖南恒生制藥進行生產以及組織銷售。
7月7日,就前述公告內容,界面新聞記者致電陽光諾和信披電話,接線人員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依照合同約定,如果湖南恒生制藥沒有支付剩余研發費用的50%,生產批號是直接轉給陽光諾和,因此湖南恒生的起訴點站不住腳,公司會積極應訴。
陽光諾和接線人員向界面新聞記者提出:“因為它(湖南恒生制藥)沒有支付研發費用的話,生產證件批號是自動轉到我們公司(陽光諾和)這邊來的。”
陽光諾和接線人員還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稱:“(按照)合同約定,批件轉移到我們公司(陽光諾和)這邊后,生產權的確是由湖南恒生制藥留有,但因為它(湖南恒生制藥)沒有支付足夠的研發費用,我們(陽光諾和)沒有委托其生產”。
另外,陽光諾和接線人員同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關于湖南恒生制藥這部分的應收賬款,陽光諾和已于2024年全部對其計提了壞賬,“整個合同,它(湖南恒生制藥)除了沒有支付夠(研發費用的)50%,前面也有一部分金額沒有支付夠。”
據陽光諾和2024年度年報(如下圖),該公司對湖南恒生制藥的壞賬準備金額約3644.02萬元。

7月7日,依據天眼查公開的信息,界面新聞記者多次致電湖南恒生制藥,相關號碼均顯示為通話狀態,未獲得接通。同日,界面新聞記者也將關于案件的采訪問題發送至湖南恒生制藥公開在天眼查上的企業電子郵箱,但隨后郵件被退回。
據天眼查,湖南恒生制藥成立于2001年,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均為唐勇;該公司是一家小型企業,2023年有員工143人。
國家藥監局的官網顯示,湖南恒生制藥的生產范圍包括:凍干粉針劑、糖漿劑、口服溶液劑、粉針劑(頭孢菌素類)、片劑(含外用)、顆粒劑、硬膠囊劑、原料藥等。
此前,湖南恒生制藥也在國家集中采購中有中標記錄。比如,在2022年7月的第七批國家集中采購中,湖南恒生制藥的注射用奧美拉唑鈉(40mg*10瓶/盒)以8.4元價格中標;在2023年4月的第八批國家集中采購中,該公司的射用頭孢西丁鈉注射劑(1g*10瓶/盒)以43元價格中標,中標地區是山西、黑龍江、河南。
從陽光諾和的歷史信披資料來看,湖南恒生制藥是其IPO前后時期的重要客戶。公開資料顯示,陽光諾和成立于2009年,是國內較早對外提供藥物研發服務公司,企業于2021年上市,公司實控人、董事長為80后創業者利虔。
據陽光諾和2021年6月發布的招股說明書,湖南恒生制藥在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間,均是陽光諾和非關聯的前五大客戶。其中,2020年,在湖南恒生制藥項目上,陽光諾和創造的銷售金額為3164.6萬元,占比9.12%。
在7月5日的公告中,陽光諾和還表示,公司對原告主張不予認可,將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反訴等措施。
針對事件有可能產生的影響,陽光諾和在7月5日的公告中表示,鑒于該訴訟案件尚未開庭審理,最終的判決結果尚不確定,目前無法預計對公司本期及期后損益的影響,最終實際影響以法院生效判決為準。
從業績狀況來看,在2021年-2023年,陽光諾和的業績規模雖然不及頭部的醫藥外包研發服務商,但其業績增速非常快。在2024年之后,公司的業績增長大不如前,企業營收增速明顯不及過去三年,扣非凈利潤還出現了負增長。
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期間,陽光諾和的營收為4.94億元、6.77億元、9.32億元,同比增加42.12%、37.06%、37.76%;扣非凈利潤為1.02億元、1.42億元、1.8億元,同比均保持超25%的業績增速。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10.78億元,同比增長15.7%,實現扣非凈利潤為1.65億元,同比下降8.31%。

制圖:界面新聞記者黃華

制圖:界面新聞記者黃華
陽光諾和是在醫藥外包行業紅利期中上市的典型公司,其業績變化也代表了這一領域近些年的起伏。據中航證券2023年研報,2018年-2022年間,醫藥外包(CXO)行業營收增速在普遍在30%之上,行業歸母凈利潤增速普遍在50%之上。
界面新聞記者曾報道,在2023年8月,醫藥外包行業公司開始密集發布財務數據,業績放緩甚至下跌是普遍現象。當時,有行業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醫藥外包是一類依賴行業生態的業務,它只有研發環境、融資環境、國際環境變好之際,才可能出現改變。
在行業降溫后,為了刺激公司業績長期穩定增長,陽光諾和也在嘗試圍繞創新藥、改良型新藥、仿制藥開展立項自研,同時也在拓展動保領域。
今年一季度,陽光諾和的營收為2.31億元,同比下降8.49%,實現扣非凈利潤2020.48萬元,同比下降69.67%。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