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又一家IPO過會公司撤單了。

7月5日,深交所官網顯示,中船雙瑞(洛陽)?特種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瑞股份”)? 撤回創業板上市申請,保薦人中信建投證券同步提交了撤回相關申請,深交所終止對公司審核?

雙瑞股份曾于2023年被抽中現場檢查,去年11月1日過會,此番終止上市進程,使得年內過會后終止IPO的企業數量增至23家。

這一案例因疊加“過會后撤單”“曾被現場檢查”雙重標簽,成為IPO生態演變的一大關注點。

公開資料顯示,雙瑞股份成立于2005年12月,控股股東為中船雙瑞(洛陽)?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專注于高端裝備核心系統及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廣泛應用于海洋裝備、風電裝備、船舶裝備等領域。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家企業在過會后終止IPO。如創業板IPO企業中集天達2023年5月26日通過上市委審核,但在今年3月27日宣布終止IPO。

資深投行人士何南野對此向界面新聞解釋,“現場檢查撤單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證監會現場檢查,在隨機抽取的情況下,堅持問題導向,往往篩選出來的一些企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能也是交易所重點關注的企業。其次,證監會現場檢查的力度比較大,中介機構正常的IPO盡職調查,很難達到目前監管所要求的嚴格尺度,公眾投資者很難理解,以為投行或者會計師工作失職,其實主要是由于IPO盡職調查涉及的工作很多,即便加班加點工作都很難保障在某一方面不會出現工作上的瑕疵?!?/span>

作為曾被現場檢查的企業,雙瑞股份的終止也再度關聯到市場對現場檢查效果的討論。2023年1月6日,中證協公布第一批首發申請企業現場檢查的抽查企業,其中涉及5家企業,雙瑞股份即是其中之一,其他4家為羊絨世家、海灣化學、開科唯識、恒業微晶。直到如今,這5家企業的IPO?進程均已終止。

2024年,中證協3批次現場檢查涉及4家項目,2家撤回材料,占比高達50%,分別為中信建投保薦的恒達智控(科創板)?和中信證券(600030.SH)保薦的城建設計(滬主板);其余2家中國鈾業、新芯股份分別處于問詢階段。

進入2025年,中證協已開展2批次現場檢查,涉及14家項目,目前均處于受理階段。界面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中信證券被檢查項目最多,達3單;中信建投、中金公司(601995.SH)各有2單;招商證券(600999.SH)、西南證券(600369.SH)、國投證券、國金證券(500109.SH)、華泰聯合、國海證券(000750.SZ)、國泰海通(601211.SH)等9家券商各有1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二批次IPO現場檢查數量激增。7月3日,中證協發布2025年第二批現場檢查抽簽名單,包含12家企業,較第一批增加10家,這與6月末受理量激增相關。Wind數據顯示,受財報有效期及北交所輔導驗收流程差異影響,6月單月受理150家,僅在6月30日單日就受理達41家。

IPO現場檢查機制自2017年由證監會啟動以來,在IPO審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制度不斷完善。2023年11月,證監會對《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進行修訂,強化“申報即擔責”,檢查對象撤回發行申請但現場檢查工作并不會終止實施,“一撤了之”現象受到遏制;2024年3月15日,證監會提出,首發企業檢查的抽查比例由“隨機抽簽的比例為5%”修改為“隨機抽簽的比例為20%”。

何南野告訴界面新聞,“面對現場檢查,企業和中介機構在沒有充分把握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現場檢查出現問題被處罰后對企業和中介機構的負面影響,一般會選擇在某個階段撤回。”

深圳大象投資控股集團總裁周力對界面新聞表示,“監管部門明確強調,即便企業撤回IPO申請,若存在‘帶病闖關‘行為,中介機構仍須承擔責任。律師事務所責任邊界擴大,監管部門要求律師事務所嚴格核查公司治理、關聯關系等法律合規問題。注冊制改革下,監管重心從‘門檻審核’轉向‘過程合規’,通過處罰倒逼中介機構履職盡責,杜絕‘一撤了之’的僥幸心理?!?/span>

在高撤單率的背景下,市場對于現場檢查的功能定位出現明顯分歧。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界面新聞表示,“你去現場檢查了,查出來有問題是應該的,查出來沒問題是不是水平有問題?”

“歸根到底,還是A股市場發育不夠。境外是市場挑選公司,審核通過了投資者不接受就上不了市,所以責任是市場投資者自己承擔,投資者只要認為能賺錢就行,所以審核很松;境內市場是審核挑選公司,所以責任全在審核端,就會對規范性要求很高?!蓖躞K躍告訴界面新聞。

“對監管而言,通過現場檢查來震懾申報企業和中介機構,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具有良好的效果,更多的是一種風控手段,在目前IPO排隊企業不多的情況下,勸退不是監管的目標?!焙文弦熬蜕鲜鰡栴}向界面新聞解釋。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對界面新聞表示,“預計2025年A股IPO數量將較2024年穩中有升,上會企業多與國家重點支持的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但審核質量把控依舊嚴格,‘嚴’的基調會貫穿企業申報、發行、上市的始末,強監管始終是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