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2025年上半年IPO受理情況已揭曉。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北交所累計受理了115家企業的上市申請。這一數量相較于近三年同期的受理家數,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在這115家企業當中,有12家已進入問詢階段;有7家企業的審核處于中止狀態,其中多數是由于需要更新財務報告所導致。

隨著各企業IPO進程的不斷推進,市場對北交所上市熱度及IPO上市審核標準是否調整的討論持續升溫。

北交所下發了最新一期《發行上市審核動態》(簡稱《審核動態》),對2025年上半年對IPO市場及行業所關注的熱點進行了答復。北交所表示,“當前上市標準未發生變化,符合規定條件的企業可依規申報,交易所將嚴格按既定標準開展審核工作。”

界面新聞注意到,擬上市企業的創新特點、業績的真實性以及募集資金的投向等方面,成為了上半年北交所問詢的核心內容。比如,有部分IPO企業在其招股書中聲稱,公司的“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空白”,針對此類表述,北交所要求企業進行量化闡釋;還有一些公司被問及“是否能夠持續滿足發行上市的條件”。

在《審核動態》中,北交所強調,發行人申請公開發行并上市需滿足《北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中明確的四類市值及財務指標之一:

預計市值不低于2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不低于1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或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2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8%(凈利潤以扣非前后孰低者為準);

預計市值不低于4億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平均不低于1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于30%,最近一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正;

預計市值不低于8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2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占營業收入合計比例不低于8%;

預計市值不低于15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不低于5000萬元。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張可亮告訴界面新聞,“最新一期的審核動態主要是對三個問題進行了解答。第一個是擬申報北交所的企業提前業務咨詢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說明,第二個是對發行人及中介機構在加強公開發行并上市項目信息披露質量把關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項進行了說明,第三個是對近期咨詢較多的法律法規及配套制度進行了提示關注事項。這些信息的即使溝通對于中介機構執業還是很有幫助,可以幫助中介機構以及發行人更好地理解北交所的精準性和包容性。”

總體來講,目前北交所的上市門檻以及審核尺度均未發生改變,其原則依然是“成熟一家、推動一家”。在上市審核過程中,北交所會重點關注企業的創新性,同時嚴厲防范擬上市企業出現財務造假的行為。

同時,《北京證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業務規則適用指引第2號》已對上述標準的具體理解與適用作出細化規定,為市場提供明確指引。

界面新聞梳理發現,針對信息披露常見問題,北交所最新明確發行人及中介機構需重點關注四大方面。具體包括,確保國家地區名稱、主體代碼、成立時間等基礎信息準確無誤;全套申請文件需同步更新,避免同一事項在不同文件中表述矛盾;規范引用法律法規及業務規則,杜絕引用失效或不適用條款。

北交所明確,對信披文件存在錯誤的,將視情節采取監管提示、負面行為記錄等措施;情節嚴重影響審核或投資者理解的,將終止審核;多次出現問題的,將啟動執業質量現場督導。

界面新聞發現,北交所未來還將針對IPO審計質量重點關注,關鍵合伙人輪換有新規。隨著2025年7月1日《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性準則第1號》正式施行,北交所要求申報會計師需嚴格遵循新規。對涉及公眾利益的實體(包括公開交易實體等),關鍵審計合伙人(含項目合伙人、質量復核人員等)的任職累計時間不得超過五年。

保薦機構則需按《保薦人盡職調查工作準則》,全面評估證券服務機構及人員的資質與獨立性,并重點關注關鍵審計合伙人輪換后的審計質量,確保審計工作合規可靠。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北交所堅守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定位,為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搭建了新平臺,目前正迎來發展紅利期。不過,部分已上市的中小企業仍存在盈利能力波動較大、科技屬性不夠突出等問題,這些也正是北交所企業未來需要重點突破和改進的方向。

“同時審核動態也對于審核情況進行了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北交所在審企業已經達到了189家,后續可能需要在高質量擴容的要求下,提升發行節奏,讓符合條件的優質專精特新企業能夠盡快獲得融資。”張可亮對界面新聞解釋。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界面新聞表示,“當前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呈現出較為分散的特點,大部分公司的市值尚未突破百億。但隨著北交所市場的持續發展與完善,以及更多優質企業的入駐,未來有望涌現出更多股價達百元、市值超百億的上市公司。”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告訴界面新聞,“北交所憑借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明確市場定位、相對較低的上市門檻,以及對企業創新能力的高度重視,持續吸引著專精特新企業的關注。”

6月,北交所正式推出專精特新指數。對此,陳靂向界面新聞分析指出,“這一指數的推出具有多重積極意義:其一,有助于提升市場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認可度與關注度,進一步凸顯北交所在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領域的獨特地位;其二,能為投資者提供更清晰的投資決策依據,助力其更精準地識別和投資專精特新企業,進而推動資本實現有效配置;此外,還可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和資金入場,為市場注入更強流動性。”

王鵬進一步對界面新聞指出,“從數據層面分析,北交所上市公司整體展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這一現象不僅折射出北交所市場自身所蘊含的活力與潛力,也充分彰顯了市場對于北交所上市公司的信心與認可。”